第(2/3)页 “朕跟他们没有十几年的情谊或是战场上的兄弟。” “最重要的是,朕也有儿子,朕也有私心。所以为了朕的儿子们,就只能委屈他们。”刘启的声音里透露出森森的冷意:“甚至在朕百年之后,你也会这么做,你的儿子也会对朕的孙子们举起屠刀。” “儿臣不敢。” “不敢?”刘瑞从鼻孔里哼了声,嘲讽道:“别给未来的自己许下做不到的事。即便日后继位的不是你,朕所说的事情也不会改变。” 刘瑞没法回应这话,只能等刘启转移话题。 父子二人就这么静静地对视着,直到茶碗上热气逐渐消散,刘启才继续说道:“说了那么多无关紧要的话,你怕是等得有些不耐烦了吧!” “儿臣不敢。” “你那么伶牙俐齿的人,怎么今天只会说这一句话。”刘启显得有些不耐烦道:“你是朕的儿子,别在朕的面前做出那副畏畏缩缩,委委屈屈的模样。” 刘启突然暴怒地一拍桌子,瞪着刘瑞一字一顿道:“你之前顶撞朕的魄力呢?顶撞太后的勇气呢?” “怎么,当上太子后没学好,反而练了身暮气。”刘启见状,继续讽刺道:“想要解决事情就得拿出解决事情的样子。” 末了,刘启还气鼓鼓地换了个坐姿,怒急反笑道:“你不先去拜见两宫太后,而是来朕这儿,不就是为了试探下朕的态度,然后借朕的手去教训下越做越过分的勋贵们吗?” “您既然知道又为何要为难我。”刘瑞见状也是无比郁闷道:“保送堂邑侯世子的纸条可是您写的。”就这态度,你让他怎么想?还不得往走后门的方面去想。 况且就科举的发展史来看,真正完善科举制度,把后门堵上的还得是宋朝。 顺带一提,大宋虽怂,但是在避嫌上却是做的比大明要好,不仅出台了“糊名制”和“间隔就坐”,甚至还把有亲戚同门在本地为官的考生调到别处去考,真正做到了让贫困学生顺利出头。 相较之下,唐代光是有记录的大规模舞弊就有两三次,甚至大诗人王维就是走公主的门路跟张九龄的弟弟争夺状元,而李白杜牧也是在阅卷时被考官贬了名次却又无可奈何。 盛唐时的后门都明目张胆这样了,那汉唐…… “你那是什么眼神?” 刘瑞直勾勾地瞧着刘启,就差把“我是想要公平的,但你这个当皇帝的率先坏了规矩又咋能怪我”的委屈意思写在脸上,看得刘启分外火大。 “为人臣者给君父背锅还能委屈你了。”刘启佯装生气地骂了句,但态度也是软了下来:“况且藩王都没削完呢!这个时候跟勋贵们闹翻也不好,更不能由你和朕去挑这个事。” 说罢,刘启还敲了下刘瑞的额头,恨铁不成钢道:“你平日里的机灵劲儿呢!坑轵侯时的脑子呢?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