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九十七章:硅,完美半导体-《大国贸易,从海上行商开始崛起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印度的城镇化水平极低,人口极多,大城市拥挤不堪,交通混乱已是常态。

    煎熬的两个小时过去,才到地方。

    下车,入目是一片连绵高大的铁皮厂房,厂牌上十几种语言的文字注释,围墙铁门,穿着各异的劳工往来穿梭。

    安娜笑着说:“你们相处还挺不错呀?”

    林岭东点头:“还不错,我们聊得很愉快,这什么地方?”

    安娜抱着小包:“门格拉电子产业园,班加罗尔最早的电子产业园区,占地2000多亩,总共300多家公司,主要生产分立元器件,电容,电感,电位器等等,电子管和光电传感器之类的,分包下游产业链,比较分散,基本上所有的元器件都能找到,也有少部份idm企业,莫杜尔电子厂就在里面。”

    莫杜尔电子厂,130万美元这家,产品拉稀,拥有40台单晶炉,相信人才还是挺多的,尤其是单晶硅这一块儿,林岭东很感兴趣。

    “行吧,进去看看再说。”

    产业园历史悠久,修建于1978年,20年风吹雨打,铁皮篷房已满是锈迹,车辆与劳工穿梭,豪不设防。

    安娜带了部模拟电话,摩托罗拉的大哥大,拨通之后很快来人,几个企业主一样的家伙走了出来。

    仅他们这个程度,还无法结识里维斯这样的大佬,只是毕恭毕敬的打了招呼,就带进厂子里去。

    10分钟之后,来到一处砖混建筑,头顶上不再是铁皮篷房了,厚实的混凝土封顶,主体建筑是两栋三层高的厂房,厂区大门被围墙封了起来。

    第一栋建筑,是产品的组装和代工车间。

    林岭东扫了一圈儿就没兴趣了,这间工厂,连光刻机都没有,其领导人赫里尼克,最早是搞电子管的,主攻军事通信设备,国防,雷达,导航,大功率真空电子管搞得不错,员工最顶峰时,达到了700多人,也曾有过辉煌,可自从80年代苏联倒下之后,电子管没落,就逐渐垮丝。

    前几年,才向晶体管转型,投资300万美元,在电子产业园投产新厂,新建了无尘车间,搞来40台单晶炉,开发各种半导体器件。

    可技术贼拉胯。

    林岭东问了一下,他自己都算门外汉了,可对方更加门外汉。

    只能做模拟电路,诸如定时器,温控芯片,电相控制,滤波芯片,扫频芯片等等,手绘电路图,产品也局限于功放机,洗衣机,电视机配套,这都是他以前的设备直接拉过来,又旧又破,工业自动化都谈不上了,因为他们连单片机都不会。

    这就是个典型的,转型失败的产业。

    做电子产业,人才,极其重要。

    人才的重要性无比重要。

    一个关键性的人才,技术核心,远见卓识的领导,才是企业的生命力。

    1987年,华国深城,一个43岁的国企高管,由于工作中的决策失误导致公司损失200万,作为当仁不让的背锅侠,这个倒霉的中年大叔被公司裁掉。

    面对人生需要推倒重头的巨大打击,这个大叔并没有就此落魄,而是筹集了两万块,在深城一间出租屋内,创建了一家以代理港岛公司生产的交换机为主业的公司。

    这家公司,就叫华为。

    而同样是1987年,一个55岁的台岛老大叔,作为米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的第三号实权人物,由于对公司发展方向不满又无力改变,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,在本该准备退休安享晚年的年龄,辞去高薪工作。

    毅然决然,回到台岛白手起家,在年过半百的年龄,开始着手创建一家属于自己的半导体企业。

    这家企业名为“台岛积体电路制造公司”,简称为台积电。

    到了2000年,同样是一个52岁的老大叔,因被台积电打垮出走上海,创办另一家高精半导体企业,这家企业就是“中芯国际”。

    这行业,不限年龄,不限营销,不限局势,不限资金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