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卷 前有黄袍加身,后有壮烈投海--封建文明巅峰两宋(2)-《超值金版-中国历史1000问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公元1207年,蒙古军攻占了西夏的兀剌海城,掳掠抢劫数月而还。

    公元1209年,蒙古军包围西夏都城中兴府,西夏襄宗赵安全亲自督军登城防守。

    铁木真利用暴雨涨满的河水,筑起堤坝、引水灌城,城中居民、士兵淹死者不计其数。

    在灌城一月之久,城墙即将倒塌时,突然河水决堤四溢,蒙古军被洪水淹溺,被迫还兵。

    蒙古军撤退后,铁木真派遣太傅讹答入城招谕,赵安全被迫纳女求和,夏蒙议和。

    夏蒙议和后,蒙古不断向西夏征兵,西夏因“不堪奔命,礼意渐疏”,结果惹怒了蒙古。

    公元1217年,蒙古军渡过黄河进攻西夏,逼近中兴府。

    西夏神宗赵遵顼惊恐万状,将太子赵德任留在都城防守,自己匆忙逃到西凉,夏兵无力抵抗,向蒙古请降。

    公元1223年,西夏神宗赵遵顼让位给赵德旺。

    德旺想联合漠北未被蒙古征服的部落共同抗击蒙古,不料被蒙古知悉,铁木真决定调集大军灭西夏。

    公元1224年,蒙古军攻陷银州,西夏数万人战死,夏将令塔海被俘后遇害。

    德旺表示愿意投降并派遣人质,蒙古退兵。

    公元1226年,铁木真借口西夏迟迟不纳人质,又亲自率兵10万,攻入西夏,西夏的河西地区几乎全部丧失。

    七月,赵德旺死,他的侄儿赵睍被拥立继位。

    八月,蒙古西路军抢占了黄河九渡。

    十月,蒙古东路军攻陷夏州。

    接着,蒙古军东、西两路夹击西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灵、兴地区。

    十一月,铁木真亲率大军围攻灵州,赵德任率领固守灵州的夏兵同蒙古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,其激烈程度为蒙古军作战以来所少见,终因夏兵伤亡惨重而失败。

    灵州失陷,德任不屈被杀。

    公元1227年,蒙古军兵临中兴府城下。

    西夏末主赵睍走投无路,派遣使节请求铁木真宽限一个月便献城投降。

    七月,铁木真病死军中,死前遗嘱:秘不发丧,等赵睍来降时,杀了他再班师回蒙古。

    赵睍往降,被杀。

    蒙古军攻陷中兴府,西夏灭亡。

    金国是什么时候沦陷的?

    公元1211年,蒙古成吉思汗铁木真在克鲁伦河誓师南下,向金国发动了进攻。

    他选了3000名精锐骑兵南下,金将胡少虎带了30万金兵抵抗,被蒙古军打得一败涂地。

    1234年,金灭亡。

    铁木真死后,他的儿子窝阔台接替他做大汗。

    窝阔台按照铁木真的遗嘱,向南宋借路,包围金朝京城开封。

    公元1233年,蒙古军攻破开封,金哀宗逃到蔡州(今河南汝南)。

    在此危急之时,他依然不思国事,反而还想修宫室,大选宫女。

    很快,蒙古军和南宋军联合开始围攻蔡州。

    同年秋天,哀宗深感危在旦夕,大臣完颜阿虎带建议抢在蒙古之前结好南宋,并向宋乞粮称臣,达到离间宋蒙、延缓腹背受敌的目的。

    金主在给宋帝的信中说唇亡齿寒,希望宋能与金联合;但大宋见金朝大势已去,拒绝金的乞和求粮。

    公元1234年,蔡州城内粮尽兵疲。

    元旦夜,哀宗传位给东面元帅承麟;翌日早晨,承麟受诏即皇帝位。

    正在行礼的时候,城南已经树起了南宋的旗帜。

    诸将赶忙迎战,宋军迅速攻下南城。

    哀宗见金朝败不可挽,在轩中自缢而死,宰相完颜仲德投汝水自杀,大臣孛术鲁娄室、元志、王山儿、纥石烈柏寿等及军士500余人皆投河自杀,末帝承麟被乱兵杀死,历史短暂的金朝在大宋、蒙古的联手打击下灭亡了。

    你知道冰糖葫芦的来历吗?

    冰糖葫芦从诞生之日起,一直是北方民间的特色食品,酸甜可口,而且穿在竹签上红彤彤的,煞是可爱。

    其实,冰糖葫芦与南宋光宗皇帝赵惇有关。

    赵惇于公元1189年受孝宗赵昚内禅而即位,赵惇当皇帝后宠爱一名姓黄的贵妃。

    一天,黄贵妃患病,不思饮食,面黄肌瘦,御医束手无策,各种方法都屡试无效。

    赵惇见此,便愁眉不展,日渐憔悴。

    后来便张贴皇榜,各地招医,一个江湖郎中应召进宫,说他有办法。

    赵惇大喜,待郎中诊断完毕,说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用。

    赵惇耐心地听取了药方,原来是只用冰糖与红果(即山楂)一起煎熬,每次饭前吃5至10枚,半月后病即可除。

    在场的御医听后,大多数都摇头,这山楂怎么能治好贵妃这样的病!唯有赵惇大喜,按照郎中的吩咐煎药。

    黄贵妃如法服用之后,果然食欲恢复。

    此后,这种做法传入民间,老百姓把小山楂一个个穿起来,更加喜庆了,流传下来,便成了今天流行的冰糖葫芦。

    旭烈兀是怎么建立伊利汗国的?

    公元1252年,蒙古大汗蒙哥派其弟旭烈兀发动了新一轮的西征亚欧。

    公元1256年,旭烈兀进兵木剌夷国。

    木剌夷地处里海之南,十一世纪末建国。

    蒙古军入境后攻陷许多城堡,国主兀鲁投降,木剌夷人民遭到残酷屠杀。

    公元1257年,蒙古军队开始进攻报达(今伊拉克巴格达)。

    报达是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的首都。

    黑衣大食建国已五百年,一度虽为塞尔柱突厥人占领,但名义上仍为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统治。

    蒙古入侵时,哈里发穆斯塔辛是一个怯懦无能、只知享乐的统治者。

    旭烈兀致书哈里发,要他投降。

    哈里发自认为是“回教国的共主”,回书拒绝,但又不认真备战。

    公元1258年初,旭烈兀用火炮攻陷报达,哈里发投降,被杀。

    蒙古军队入城后劫掠七天,居民被屠杀的有数十万人之多,阿拔斯王朝的艺术珍品和华丽的建筑物遭焚毁,旭烈兀继续率军西进,蹂躏了美索不达米亚,侵入叙利亚,逼近埃及。

    公元1260年,蒙古军攻陷阿勒颇和大马士革;同年,忽必烈即大汗位,旭烈兀才停止了向埃及和非洲的扩张。

    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后,封旭烈兀于波斯。

    旭烈兀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了伊利汗国。

    伊利汗国东起阿姆河,西迄小亚细亚,北接钦察汗国,南至印度洋,都城在帖必力思(在今俄罗斯),报达是陪都。

    谁被称为“蟋蟀宰相”?

    公元1258年,新即位的蒙古大汗蒙哥调动3路大军全面侵宋;次年九月,他的弟弟忽必烈进围鄂州,并准备进攻南宋都城临安。

    宋理宗赵昀万分惊慌,即派贾似道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身份前去支援鄂州。

    贾似道眼看鄂州不保,便瞒着朝廷,偷偷地派个亲信到蒙古营去求和,表示只要蒙古退兵,宋朝就愿意称臣,进贡银绢。

    此时,蒙哥的死讯传来,忽必烈急于回去争夺汗位,因而答应了贾似道的请求,订下了秘密协定。

    贾似道答应把江北土地割给蒙古,并且每年向蒙古进贡银、绢各20万。

    忽必烈得了贾似道的许诺后,匆匆北返。

    贾似道回到临安,把私自订立和约的事瞒得严严实实,却抓了一些蒙古兵俘虏,吹嘘各路宋军取得大胜,不但赶跑了鄂州的蒙古兵,还把长江一带敌人势力全部肃清了。

    昏庸的赵昀对前线战况一无所知,便听信了贾似道的弥天大谎。

    公元1264年,赵昀病亡,宋度宗赵禥即位。

    1267年,度宗封贾似道为太师,拜魏国公。

    贾似道位高权重,许多政令多由己出,赵禥还专门给他在西湖葛岭造了一座豪华别墅,以供其玩乐。

    在此期间,忽必烈打败了阿里不哥,并于1271年称帝,改国号元,忽必烈是为元世祖;同年,忽必烈命元军全力进攻襄樊。

    对此,贾似道却隐匿不报,也不派兵增援,以至襄樊被围攻了3年,形势十分危急。

    1273年年初,樊城被元军攻破;同年二月,襄阳守将吕文焕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献城投降。

    就在元军围攻襄阳的时候,贾似道却每天躲在葛岭别墅里。

    他对战况不闻不问,既不报知皇上,又不派兵增援。

    有一次,有个亲信去找他,他正趴在地上跟他的几个侍女斗蟋蟀。

    那名亲信与他开玩笑说:“这也是相国的军国大事吗?”

    贾似道当时玩得兴起,对他的话一点儿也没在意。

    由此,贾似道落了个“蟋蟀宰相”的称号。

    宋元襄樊之战哪方占据优势?

    公元1271年,忽必烈见襄樊总是攻不下来,便向将领们问计。

    这时,有一个名叫阿里海牙的将领向忽必烈说:“襄阳和樊城就和牛的两只角一样,它们互相支持,所以总也攻不下来。

    不如只攻樊城,攻下之后再攻打襄阳,把两城分开消灭。”

    忽必烈觉得很有道理,十分高兴,便马上命令阿术先攻打樊城。

    阿术便集中大军猛攻樊城。

    此时,元军又运来了威力强大的回回炮,他们使回回炮轰塌了城墙,然后争先恐后地往里冲,可是宋军的箭和飞石如雨点一般地飞了下来,元军被打得抬不起头。

    后军将领张弘范急忙带兵冲了上去,可也没有用,连张弘范也中了一箭。

    樊城守军为什么如此厉害呢?

    原来襄阳的守军可以通过浮桥,不断地过来增援。

    阿术也看出了名堂,若想打胜仗,必须截断浮桥。

    于是,便命令元兵向浮桥进攻,最后烧断了浮桥。

    这一下,樊城便得不到支援了。

    元军又朝樊城猛攻。

    元军攻破了城池,宋军主将范天顺自杀,副将牛富带领最后的一百多人拼死抵抗,后来也投火自焚了。

    樊城被攻下之后,襄阳便成了一个孤零零的城池,吕文焕赶忙向朝廷告急。

    这时,阿术就派刘整来劝吕文焕归降。

    吕文焕本来就不愿守城,便乘势准备投降了。

    公元1273年,吕文焕打开城门,投降了元朝,忽必烈马上委派他为襄汉大都督。

    襄阳、樊城被元军攻取以后,南宋的大门便被打开了。

    几年后,元军就攻进了南宋都城临安。

    扬州一战哪些忠臣以身殉国?

    襄樊之战后,元军占领襄阳,打开了南宋的大门。

    公元1274年,忽必烈命伯颜率军伐宋。

    伯颜兵分两路,一路攻扬州,一路由他亲率主力沿汉水入长江,沿江东下,直趋临安。

    公元1276年,伯颜率元军入南宋首都临安,俘宋度宗的全皇后、恭帝赵顯北去,但各地的抗元斗争仍继续不断,其中以李庭芝、姜才坚守扬州尤为壮烈。

    阿术攻扬州数月不下,便派兵扼守高邮,断绝扬州粮道,使扬州断粮,死者充斥街道。

    饥饿使一些百姓无法忍受,但他们不甘心降元,几乎每天都有人投水自杀殉国,有的宁可割食饿死者充饥、继续战斗,也不向元低头。

   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,李庭芝、姜才艰苦地坚守扬州。

    已经降元的南宋谢太后和赵顯下诏书让李庭芝降元,李庭芝登上城墙,大声说:“只有奉皇帝的诏令守城,没有听说皇帝下诏投降的。”

    拒不接受降元命令。

    赵顯等南宋皇室被元军俘虏北上,途经瓜州,再次下诏降元,被李庭芝拒绝。

    为不让赵顯等南宋皇室被元军作为招降的幌子,姜才率兵数千出战,力图夺回皇室人员,继续号召抗元,但被元兵击败。

    阿术又使人招降姜才,姜才斩钉截铁地回答说:“我宁可死,也不做降将军。”

    在夏贵以淮西全境降元后,李庭芝、姜才在扬州的处境更为困难。

    在李庭芝坚守扬州时,淮安、盱眙、泗州等地将士也坚守拒元,后以粮尽降元,使扬州更为孤立。

    七月,阿术再次招降,李庭芝仍拒而不受。

    随后,李庭芝与姜才接到在福州的宋端宗赵昰的征召,便准备渡海去福州继续抗元。

    李庭芝命朱焕守扬州,自己与姜才领兵7000先去泰州。

    朱焕在李庭芝走后,便开城降元,并把李庭芝部下将士的妻子押到泰州城下,以动摇军心。

    这时,元兵包围了泰州,孙贵、胡惟孝等打开城门接元兵入城。

    李庭芝听说城破便投水自杀,因水浅未死而被俘。

    姜才病发不能作战,也被元军所俘。

    阿术杀李庭芝,劝姜才降元,姜才愤恨不降,阿术剐姜才于扬州。

    李庭芝、姜才领导扬州军民坚守孤城15个月后以身殉国,在南宋的历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。

    潭州保卫战的战果如何?

    公元1275年,受到贾似道迫害的李芾被南宋朝廷委任为知潭州(今湖南长沙)兼湖南安抚使。

    这时,元兵南下,湖北州郡都已降附。

    朋友劝他不要去赴任,李芾决心以身许国,置个人的生死安危于不顾。

    当年七月,李芾到达潭州就任。

    仓促之间,李芾召募士兵不足3000。

    他领导军民修器械、积粮草、筑工事,并与附近少数民族联结,互为声援。

    他委任刘孝忠等将领统率军队,为保卫潭州作了多方面的准备。

    不久,元朝右丞阿里海牙占江陵,分兵守常德以遏制少数民族,大军逼近潭州。

    九月,元兵已经到了潭州城下,很快便包围了潭州城。

    李芾登上城墙的女墙,慷慨陈词激励将士,并调遣将士分地段坚守。

    潭州百姓听到消息,不待号令便集合到城下,结成队伍来协助士兵守城。

    军民同心,坚守潭州城。

    十月,元兵攻打潭州城西壁,将军刘孝忠率兵奋力抵御。

    李芾冒矢石亲到城上督战,还亲自慰劳受伤将士,以保家卫国相勉励。

    在激烈的战斗中,潭州军民伤亡惨重,但许多受伤战士仍然坚守阵地,与元军作殊死的战斗。

    元军攻城不下,便想招降李芾。

    李芾坚决抵制,他把招降使者处死示众,表明抵抗到底的坚强决心。

    十二月,元军加强了攻势。

    将军刘孝忠被元军炮火击中,伤病无法继续战斗。

    这时,有的将领动摇了,他们打着为百姓着想的旗号来劝李芾:现在事情紧急了,我们当官的为国家而死,没有话说,这些潭州百姓就不必如此了。

    李芾生气地责骂他们,下令死守,敢有动摇者,立时处死。

    当年除夕,元兵猛攻之后,终于进入潭州城。

    衡阳太守尹谷在城破后就全家自焚殉国,李芾在祭奠完尹谷后也全家自尽殉国。

    潭州百姓见城已破,元兵到处烧杀,又听说李芾全家殉国,为免遭元兵的杀戮和凌辱,许多人都全家自尽。

    一时之间,潭州城内竟无虚井,全为自杀的潭州百姓所充斥。

    在树上自缢的也不在少数。

    潭州兵将,除吴继明等极少数将领投降外,绝大多数都已战死或自尽殉节了。

    潭州保卫战在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,李芾领导只有不足3000人的军队抗御数万元军,竟坚持达三个月之久,充分显示了潭州军民不畏强敌、敢于战斗的英勇、悲壮气概。

    宋史是怎么被保存下来的?

    公元1276年年初,元军主帅伯颜率领大军兵临临安郊外。

    张世杰和文天祥坚请三宫(太皇太后谢氏、全太后、宋恭帝)入海,愿率众背城一战。

    但南宋君臣大多降意已决。

    所以,张世杰和文天祥的意见自然就被宰相陈宜中所否定。

    而太皇太后谢道清也已经准备将传国玉玺及降表奉献于伯颜军前。

    陈宜中逃遁于温州。

    张世杰眼看临安不守,亦在此时移师定海,抗命拒元。

    宋恭帝的兄弟益王赵昰和卫王赵昺,在其母杨淑妃、驸马杨镇的保护下也逃奔福建。

    临安城中的南宋朝廷正式向元军呈递降书。

    二月,伯颜派人进入临安受降,籍府库,收百官符印,遣散禁军。

    三月,伯颜亲自来到临安,依旨押送全太后与宋恭帝北上,谢太后因疾暂留南方,后来也被押到大都。

    谢太后于7年后病死;恭帝先受封为瀛国公,成年后入吐蕃学佛,号合尊大师,一号木波讲师,元英宗时被毒死;全太后则入庵为尼。

    逃奔闽粤的流亡朝廷,先后以益王、广王为帝,但终因寡不敌众,在公元1279年的崖山海战中全军溃败。

    陆秀夫背负幼帝自沉,南宋王朝彻底灭亡,元朝统一了中国。

    宋朝灭亡了,宋朝的历史却需要总结。

    正如灭宋时的左路军主将、中书左丞董文炳,对翰林学士李盘所说的那样:“国可灭,史不可没。

    宋朝有天下三百余年,其历史资料全都存储在史馆内,我们应当全部收存以备借鉴。”

    宋代重视修史,史馆组织很严密,修史制度比较健全,编纂了大量官修史籍。

    仅官方编修的当代史籍,即有起居注、时政记、日历、实录、国史和会要六种。

    同时,私家撰史也成为风气,如《东都事略》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等书即是其中的名篇佳作。

    保护好这些史籍史料,对于汲取历史教训、新朝稽古定制、笼络汉族文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    董文炳率先进入临安城后,即着手收集南宋史馆的各类历史典籍资料。

    三月,元军主帅伯颜班师,令董文炳留守治事,他派人将宋人所修国史及注记5000多册押送至元朝的国史院。

    南宋灭亡之后,元世祖即令史臣撰修《宋史》。

    但由于朝廷内部对采用怎样的体例编写这部史书的意见不一,影响了修史工作的进行。

    直至元顺帝时,才诏令脱脱主持修撰辽、金、宋三史。

    但此时已值元朝濒临崩溃的前夕,由于成书时间短,只用了31个月,故而编纂得比较草率。

    但《宋史》以其496卷的浩瀚篇章,包括本纪47卷、志162卷、表32卷、列传255卷,居二十五史之冠。

    为什么说文天祥丹心一片?

    公元1276年,元朝大军围攻临安,众多大臣建议投降,爱国忠臣文天祥同另一位主战派将领张世杰建议保护太皇太后、太后、皇上等人去海上避难,但南宋君臣大多降意已决。

    奸相陈宜中逃跑后,谢太皇太后只好派文天祥去和元军议降。

    文天祥在元军统帅伯颜面前大义凛然,毫无惧色,与之据理力争。

    伯颜大怒,心想此人若要放回去,必为我之劲敌,遂将其扣押。

    文天祥为人机警,有勇有谋,在押解途中逃脱,随后积极抗元。

    临安失守后,陈宜中、张世杰等人在福州拥立9岁的赵昰为皇帝,重新恢复宋朝名号,把文天祥请到福州。

    那时文天祥已颇具影响力,一声号令,便有各地兵士群集响应。

    文天祥亲自领兵作战,与元军抗衡,取得了一些胜利。

    元军自侵宋以来,每每一战即胜。

    这次在文天祥手中吃了败仗,气急败坏,便把他当作头号敌人。

    毕竟敌众我寡,相差悬殊。

    文天祥战败,只好逃离赣州。

    公元1278年,赵昰病故,8岁的赵昺继位。

    陈宜中见大势已去,再次偷偷逃走。

    文天祥继续与元军周旋,无奈孤军难撑,最终被捕。

    元军统帅认为文天祥是个难得的人才,便想劝降他,遭到文天祥的严词拒绝。

    文天祥遂被软禁在军船上,押往燕京。

    路过零丁洋,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,文天祥不禁想起自己21岁参加进士考试,被录为第一名时的情景。

    当时,他勇敢地指摘时弊、慷慨陈词。

    在殿试时,写下“自强不息”四个大字,意思是说:大宋要自己强大起来,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外侮。

    主考官和皇上当场将文天祥定为状元。

    当时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。

    后来,元军来犯,自己力排众议,主张抗战。

    且多次舍身救护幼主。

    不想今日身陷囹圄,自己死不足惜,大宋江山风雨飘摇、岌岌可危,今后谁来护卫幼主、光复江山呢?

    感慨惆怅之余,挥笔写就千古名作《过零丁洋》:辛苦遭逢起一经,干戈寥落四周星。

    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。

    惶恐滩头说惶恐,零丁洋里叹零丁。

    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

    公元1279年,南宋9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亡。

    至此,统治近320年的宋朝彻底灭亡。

    而忠烈爱国的文天祥由于宁死不降,也在被囚禁了3年多以后,被忽必烈下令杀害。

    宋朝最后殉国的将领是谁?

    公元1276年,南宋都城临安沦陷,5岁的宋恭帝被俘,张世杰与陆秀夫带着益王赵昰、卫王赵昺出逃。

    他们逃到福州,立刚满7岁的赵昰为皇帝,是为宋端宗。

    后来,福州沦陷,宋端宗的流亡朝廷直奔泉州。

    张世杰要求借船,却遭到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拒绝。

    因为两人不和,蒲寿庚最后投降了元朝。

    张世杰抢夺船只出海,流亡到了广东。

    途中,赵昰的船遇到台风而倾覆,险些溺死,惊吓之中得了重病。

    赵昰死后,卫王赵昺在碣州(今香港大屿山)登基,与张世杰死守崖山(在今广东新会)。

    公元1279年,忽必烈派张弘范为元帅,带领2万精兵,分水陆两路南下,集中水军开往崖山。

    崖山在海湾里,背山面海,地势非常险要。

    张世杰在海上把一千多条战船排成一字阵,用绳索连接起来,船的四周还筑起城楼。

    张弘范看了崖山的防卫,觉得难以取胜,就派人向张世杰劝降。

    张世杰说:“我很清楚投降元朝就可以活命,还能得到富贵。

    但是,我宁死也不会背叛大宋。”

    张弘范只好火攻崖山,命令把小船装满了茅草,点着了火,乘着风势驶向宋军大船。

    张世杰事先在船上涂上厚厚的一层湿泥,又用长木头顶住元军的火船,挫败了元军的火攻。

    张弘范又封锁海口,切断了张世杰与陆地的联系。

    宋兵在海上只能吃干粮,喝海水,海水又咸又苦,兵士们喝了呕吐不止。

    张弘范见宋军已陷入困境,特地派了张世杰的外甥前去招降,去了3次,张世杰都没有答应。

    张弘范见张世杰不肯投降,便准备强攻。

    乘着潮涨潮落,元兵从四面围攻宋军,疲惫的宋军在元军的轮番攻击下丧失了战斗力。

    张弘范又用乐声让宋军误以为他们正在饮酒作乐,从而松懈下来。

    然后用弓箭火石猛攻宋营,很快打沉了多艘宋军船只。

    一条宋船上的士兵率先降下战旗,其他船上的宋兵看见了也纷纷将战旗降下来。

    张世杰急忙派人驾驶小船把赵昺接过来,组织突围。

    但赵昺已经被护卫皇帝的陆秀夫背着,纵身投入滚滚的大海,以身殉国了。

    张世杰率余部到了海陵山,他准备派人将南宋君臣的尸体打捞起来葬在海滨,然后继续抗元。

    这时刮起了台风,部下劝张世杰躲避台风,张世杰不肯。

    一阵巨浪袭来,他的坐船被打沉了,这位宁死不屈坚决抗元的宋将落水牺牲。

    延续320年的宋朝彻底灭亡。

    至此,元朝统一了中国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