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卷 前有黄袍加身,后有壮烈投海--封建文明巅峰两宋(1)-《超值金版-中国历史1000问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平定南汉后,南方只剩下三个割据势力。

    其中,两浙地区的吴越国王钱镠和漳州、泉州地区的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早已听命于宋朝。

    南唐后主李煜见此情形,向宋朝上表,自动削去南唐国号,称江南国主。

    公元974年,赵匡胤命曹彬、潘美发兵10万伐江南。

    曹彬领军出发之前,赵匡胤嘱咐曹彬说:“两国交兵除了不可避免的伤亡之外,不准随便杀一个人。

    攻城、打仗要有耐心,最好是让他们自己投降。”

    曹彬自荆南发战舰东下,连败江南兵。

    公元975年,曹彬大军到秦淮,江南水陆兵10万列阵城下。

    宋军涉水强渡,江南兵大败。

    李煜屈服求自保不成,急调驻守上江的朱令赟入援。

    朱令赟自湖口发兵15万援金陵(今南京)。

    兵到皖口,宋兵夹攻,朱令赟投水死。

    江南最后一支大军覆没,金陵旦夕可取。

    赵匡胤下令给曹彬:宋兵入城,不得杀掠。

    十一月末,曹彬在诸将发誓不对金陵进行洗劫之后,才下令攻进金陵。

    李煜被迫投降。

    至此,南唐亡,南方平定。

    公元976年,宋太祖赵匡胤驾崩,其弟赵光义继位,是为宋太宗。

    宋太宗于979年率军北伐,灭北汉。

    至此,基本奠定了赵宋王朝的版图。

    赵匡胤亲征北汉的战况如何?

    南唐灭亡以后,赵匡胤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北方。

    经过一番筹备后,赵匡胤率兵亲征北汉。

    宋军构筑长连城围攻太原,立砦于城四面。

    宪州(今山西静乐)等以城降。

    赵匡胤下令壅汾水、晋水冲灌太原。

    北汉大将刘继业(入宋后更名杨继业)等出城与宋军交战,被宋军打败。

    这时,辽国军队分两路出兵援救北汉,一路从石岭关入,宋军歼灭辽国援军于阳曲;辽国军队另一路从定州入,又被歼灭大败于嘉山。

    同时,北汉元气大伤,岚州落入宋军手中。

    后来,水入太原城中,城中乱作一片,北汉军民急塞水口。

    北汉大臣郭无为筹划向宋投降,被北汉皇帝就地正法。

    宋军屯兵太原城下,久攻不克,又因酷暑淫雨,兵士多有生病,赵匡胤遂班师回国,迁北汉万余户百姓于山东、河南后还回开封。

    自此,北汉已名存实亡。

    同年,赵匡胤病死,一代英雄统一天下的愿望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。

    “天子门生”指什么人?

    中榜进士被称为“天子门生”,是从宋太祖开宝六年(公元973年)开设殿试起始的。

    殿试又称“御试”、“廷试”、“亲试”。

    唐武则天曾策问贡士于洛城殿,为殿前试士之始,但没有形成制度。

    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,为了笼络文人,于开宝六年亲试举人,得进士26人,诸科10人。

    中榜者为“天子门生”,其第一名为“状元”。

    自此至清末,殿试遂为常试。

    宋以殿试为士人入仕的最高级考试。

    举人经省试中第,须再赴殿试,才算真正登科。

    殿试开考时,选派初考、复考、详定、编排、点检试卷、封弥对读、巡铺等官。

    在一日内试诗、赋、论题。

    公元1070年,改试时务策。

    举人交卷后,试卷封弥、打号、誊录、送考官批阅定等。

    殿试完毕,由皇帝主持唱名仪式,合格人按等第高下授本科及第出身、同出身,释褐授官。

    “斧声烛影”为什么是个谜?

    宋太祖开宝九年十月十九(公元976年11月14日)夜,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忽然驾崩,年仅50岁。

    两天后,赵匡胤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即位,是为宋太宗。

    十九日夜,宋太祖赵匡胤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光义入宫。

    赵光义入宫后,赵匡胤屏退左右,与弟弟酌酒对饮。

    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,远远地看到赵光义时而离席,摆手后退,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;时而又见赵匡胤手持玉斧砍地,“嚓、嚓”斧声清晰可闻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赵匡胤大声喊:“好为之,好为之。”

    两人饮酒至深夜,赵光义便告辞出来,赵匡胤解衣就寝。

    然而,到了凌晨,身体一向非常健康的赵匡胤就驾崩了。

    得知赵匡胤去世,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赵德芳入宫主持大事。

    然而,王继恩却去请赵光义,而赵光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自己府门外等候。

    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。

    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,便问:“德芳来了吗?”

    王继恩却说:“晋王到了。”

    皇后一见赵光义,满脸愕然,但她位主中宫,亦晓政事,心知不妙,便哭着说:“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。”

    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,她这样喊赵光义,就是承认赵光义做皇帝了,赵光义也假装流泪说:“共保富贵,不用担心。”

    于是,赵光义便登基为帝,是为太宗。

    赵匡胤之死,蹊跷离奇,“斧声烛影”成为了后人永远猜不透、解不开的谜团。

    杨令公和宋太宗是怎么结缘的?

    公元979年春天,赵光义向北汉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。

    他任命潘美为北路招讨使,带领崔彦进、李汉琼等人四路进兵,攻打太原;命令邢州(今河北邢台)判官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,阻截辽军援军。

    北汉主刘继元得知宋军大举来犯,果然向与之“素有渊源”的辽朝搬兵求救。

    辽朝国主知道大宋如若灭了北汉,必定会再犯大辽。

    唇亡齿寒,便积极派兵援助北汉。

    由辽太宗四子耶律敌烈协同大将耶律沙率军前往。

    赵光义得知辽军来了,就派郭进领兵阻拦,两军相会于白马岭(在今山西)。

    耶律敌烈不听耶律沙的劝告,领兵攻打郭进的军队,结果被郭进一刀斩于马下。

    辽兵死亡很多,不得不撤退,宋军大获全胜。

    宋太宗知道辽兵被打败,就派兵攻打太原城。

    北汉皇帝刘继元得到辽兵惨败的消息,万般无奈,只好投降宋朝。

    于是,刘继元率文武百官到北城外恭恭敬敬地迎候宋朝皇帝一行,听候发落。

    不料,正当受降仪式接近尾声之时,在太原城楼上传出一声大喝:“主子投降,我不投降!誓与宋朝战个你死我活!”

    众人闻声皆向城楼望去,赵光义也不禁抬头相望。

    只见太原城楼上有一员金盔银甲的大将,威风凛凛、煞是雄武。

    旁边知情人立即告诉赵光义,此人便是刘继业。

    刘继业本姓杨,只因骁勇善战,足智多谋,屡立战功,被北汉主刘崇赐姓为刘。

    他现任北汉建雄节度使,名震南北。

    赵光义对他早有耳闻,爱才心起,便派朝中德高望重之人进城对其好言相劝,特别指出为保全城中百姓不要再战了。

    刘继业是忠义之士,这才大哭一场,开门放宋军进城。

    赵光义见招降了刘继业这员大将,万分高兴,当即封其为右领军卫大将军,同时厚厚赏赐。

    从此,刘继业恢复原姓为杨,他就是世人传颂、颇具传奇色彩的杨令公。

    至此,北汉灭亡了。

    宋代是谁小小年纪就能“三步成诗”?

    寇准,字平仲,华州下圭(今陕西渭南)人,以生活奢靡著称于时。

    宋朝政治家、诗人,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(公元980年)进士,宋真宗时任宰相。

    寇准从小天资聪慧,人皆称为“神童”。

    一天,其父大宴宾客,饮至正酣时,有一客人提议道:“闻令郎善诗,请即席吟一首,如何?”

    主人乘着酒兴答道:“好吧,让孩儿作诗助兴,也好当面向诸位请教。”

    于是命家人唤出小寇准,让他对客吟诗。

    其时,寇准只有7岁,他若无其事地笑着说道:“请出题。”

    客人说:“我们这儿离西岳华山不远,就以华山为题,作一首《咏华山》吧。”

    寇准在客前踱步思索,一步、两步,刚迈出第三步,高兴地说:“有了!”

    一首五言绝句便随口而出,诗云:“只有天在上,更无山与齐;举头红日近,回首白云低。”

    举座闻之,交口称赞:“三步诗!三步诗!这是一首三步诗!”

    “超过史青五步,更超过曹植七步。”

    “兼且是小孩呢!”

    “还有,‘举头红日近,回首白云低’这诗中佳联,道出了西岳华山之险峻雄奇!”

    大家都为寇准的才华叹服,异口同声地对其父道:“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。”

    果不其然,7岁已三步成诗的寇准,40出头就成为宰相了。

    真宗设置市舶司的目的是什么?

    宋代社会相对稳定,封建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,各类商品交换特别活跃,对外贸易非常发达,泛海而来的外商日益增多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