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第八卷 兴衰有凭、国运无常--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(1) 兴衰有凭,无论你是隋炀帝,还是唐太宗,历史给予的都是一个公正的平台;国运无常,不管你是唐玄宗,还是唐僖宗,岁月涤荡的都是繁华背后的哀戚。 但是,记忆终究抹不去的是李春修造赵州桥、众望所归天可汗、鉴真东渡日本国、发现氧气第一人等远去的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。 隋文帝为什么格外重视礼乐? 公元581年,隋文帝杨坚下诏:祭天祭祖时冕服必须依照《礼经》。 所谓依照《礼经》,就是采用北齐冕服。 公元585年,杨坚命礼部尚书牛弘修五礼(吉、凶、军、宾、嘉),成书一百卷,下诏行新礼。 牛弘等人不懂音乐,议定雅乐,积年不成。 公元589年,灭陈,得南朝旧乐器及乐工。 杨坚听南朝乐,赞叹说:“此华夏正声也。” 牛弘奏称中国旧音多在江南,梁、陈乐合于古乐,请修补以备雅乐。 魏、周乐杂有塞外声音,请停止演奏。 公元594年,雅乐成。 杨坚时先定周伎、清商伎、高丽伎、天竺伎、安国伎、龟兹伎、文康伎等七部乐,此外还吸收了疏勒、扶南、康国、百济、突厥、新罗、倭国等外来音乐。 到杨广时,又增定为九部乐,即:清乐、西凉、龟兹、天竺、康国、疏勒、安国、高丽、礼毕等。 其实,杨坚并不懂得礼乐,这样做,目的在于从南朝接收华夏正统的地位。 李谔是怎样上奏改文风的? 杨坚统一中国后,在处理政务时看到大臣们的奏章盲目追求辞藻,而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,认为南朝的政治腐败和国势的不振,其根源就在于这些华而不实的文风。 治书侍御史李谔很有辩才,也看到了当时文人写的文章大多华而不实,就写了一份《请正文体书》的奏章上书皇帝,希望通过皇帝发布政令的方式来改变当朝文风。 李谔在《请正文体书》中写道:从魏武帝、文帝、明帝起,以后各朝皇帝都很崇尚文采辞令,忽视了文章要言之有物。 他们自己写文章也是只注重文辞华丽,不重视为君之道。 于是,下面的文人也就跟着他们学,在文辞华丽上大做文章,这样就渐渐形成了浮华文风,给后世各朝带来了恶劣影响。 下臣希望当今皇上能够下一道政令来改变这种文风。 奏章写好后,李谔又仔细看了好几遍,觉得自己把要说的意思都说明白了,这才呈交上去。 杨坚翻阅李谔的奏章时,不住地点头,当看到“连篇累牍,不出月露之形;积案盈箱,唯是风云之状”时,心里就想:这个李谔说得对呀!现在的一篇篇文章、一箱箱卷宗,写来写去,都离不开吟风弄月,这样下去,那可怎么得了啊!于是,杨坚就下令说:“把李谔的奏章颁示天下。 如以后写来的奏章再空洞无物、华而不实,一定严惩不怠。” 李谔通过上书杨坚,请求发布政令来改变文风的愿望终于实现了。 隋朝大军是怎样征服突厥的? 北朝后期,突厥成为北方游牧地区的强大国家。 周、齐对立,各送重赂求突厥援助。 其时,突厥沙钵略可汗继立,贵族争夺继承权发生纠纷,各个部落都自立大汗,如阿波可汗、突利可汗、达头可汗等。 其中沙钵略兵力最强,是突厥大可汗。 杨坚建隋后,不再给突厥礼物,突厥贵族经常带领骑兵在东起幽州、西达河西的漫长战线上对隋进行骚扰。 公元583年,杨坚命杨爽为行军元帅,率兵分八路反击突厥。 杨爽出朔州,大破沙钵略军。 窦荣定出凉州,击败阿波军。 沙钵略借口阿波先退,袭击阿波。 阿波投奔达头,达头协助他收集旧部近十万骑,和沙钵略互相攻击。 至此,突厥形成了以达头、阿波为首的西突厥汗国和以沙钵略、突利为首的东突厥汗国两个对立的势力。 沙钵略屡被隋军打败,公元584年遣使求和。 次年,沙钵略可汗归附隋朝,经隋朝同意,率部内迁白道川(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)。 公元587年,沙钵略死。 沙钵略嫌儿子雍虞闾懦弱,不能对抗西突厥,遗令立弟处罗候为可汗,号莫何可汗,亦号叶护可汗。 杨坚使长孙晟赐莫何旗鼓,西击阿波。 阿波部众以为隋出兵助莫何,多不战而降,莫何因此生擒阿波。 公元598年,莫何死,雍虞闾立,号都蓝可汗;莫何之子染干为突利可汗,二可汗皆请婚于隋。 隋用长孙晟离间计策,先后以宗女安义公主、义成公主嫁突利,又令之南徙,赏赐特厚。 都蓝可汗被激怒,从此断绝朝贡,与隋为敌,不断侵扰边境。 都蓝与达头结盟,公元599年合兵袭击突利。 突利大败,只剩下部众数百人。 长孙晟设计挟突利到长安。 隋厚待突利,立之为民可汗,在朔州筑大利城(在今内蒙古自治区)为突厥汗庭,又迁其游牧部众于黄河南(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南)夏、胜二州之间。 稍后,隋大将高颎、杨素率兵出塞,大破达头、都蓝军。 都蓝败后,被部下所杀。 达头占据漠北,自立为布迦可汗。 公元601年,隋遣杨素率启民北征,所得人畜尽归启民。 启民返归北方。 公元603年,步迦所部大乱,铁勒、思结等十余部叛步迦,归附启民。 步迦逃奔吐谷浑。 隋朝因此加强了对边域的控制。 科举制度创建于什么时候? 隋朝建立后,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,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,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。 规定各州每年以文章华美为标准选拔三人,荐给朝廷。 后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、地方官总管、刺史等以“志行修谨”(有德)、“清平干济”(有才)二科荐举人才。 杨广即位后,又创置了进士科,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,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作官,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。 创置科举制度,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。 它适应了庶族地主阶级兴起的历史趋势,为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加入统治集团开辟了道路。 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,一直为以后的各个朝代所沿用。 和隋朝以前的选官制度相比较,它有利于选拔人才,提高行政效率,对维护中央集权起着重要作用。 “隋太子爬树喊冤”是怎么一回事? 公元600年,隋文帝废太子杨勇及其子女为庶人;十一月,立晋王杨广为太子。 杨广被立为太子后,杨勇实在咽不下这口气,多次要求面见杨坚陈述申辩,都被杨广蛮横地挡住。 一天,杨勇实在情急无奈,爬上东宫一棵大树喊冤,杨坚听了,问发生了什么事。 支持杨广的开国功臣杨素乘机说杨勇中了邪,不可救药了。 这就是“隋太子爬树喊冤”的故事。 公元604年,杨坚在弥留之际,才发现杨广对他不忠,而杨勇对自己却是一片忠心,曾有再来一次废立的念头,但是已经太迟了。 不久,杨广弑父自立,并矫杀废太子杨勇。 杨广是怎样弑父自立的? 公元604年,杨坚得了重病,在仁寿宫养病。 杨广以为时机已到,就写信给杨素,询问应该怎样处理杨坚的后事。 想不到,杨素的回信被送信人错送给了杨坚。 杨坚看了,勃然大怒,立即召杨广责问。 这时,杨坚的妃子陈夫人慌慌张张跑了进来,哭着向杨坚说:“太子无礼!” 原来杨广见陈夫人长得漂亮,趁陈夫人换衣服时跑去调戏。 这真如火上加油,杨坚拍着床大骂:“这畜生怎能担当治国大任!快把我的儿子叫来。” 身边大臣柳述、元岩正要派人去叫太子杨广。 杨坚气得脸通红,好半天才说出两个字:“杨勇!” 柳述、元岩这才明白杨坚要重新立杨勇为太子,就急忙去写诏书。 谁知杨广和杨素已得到消息,带着军队,拿着假造的诏书,包围了仁寿宫。 他们假宣杨坚的命令逮捕柳述和元岩。 随后,又用东宫的卫士代替了仁寿宫的卫士,把守住宫殿的各个出入口,并命令照顾杨坚的人一律离开,由右庶子(东宫官员)张衡负责一切。 大家刚刚走开,只听见殿内一声喊叫,过了一会儿,张衡出来说:“皇上已死,你们为什么不及时禀报?” 宫内外的人大惊失色,可是谁也不敢说什么。 就这样,杨坚被杨广、杨素一伙害死了。 随后,杨广派人给杨勇送信,说皇上有遗嘱,要杨勇自尽。 还没等杨勇回答,派去的人就把杨勇拉出去杀了。 这年七月,杨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,是为隋炀帝。 修造赵州桥的人是谁? 河北省的赵县在隋朝时候叫赵州。 城南有条大河叫洨水。 每逢雨季来临,水势凶猛,洨水便成了汹涌的洪流,两岸的百姓常为交通不便而发愁。 当时有一位杰出的工匠叫李春,他在洨水上带领人们设计、修造了一座闻名于世的石拱桥--赵州桥。 赵州桥是用石料拼砌成的拱桥,“拱”就是弯曲的梁,是指跨越河道的桥身。 赵州桥造型优美,结构坚固,全长50多米,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石拱桥。 这座桥最大的特点是在拱桥两端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,这4个小拱不但节约了石料,减轻了桥身的重量,而且在发大水的时候,可以从小拱排水,能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。 在选择桥基、保护桥拱、加固桥身等方面,李春也采取了许多科学巧妙的方法。 因此,这座石桥虽然经过了1400多年的漫长岁月,如今仍坚固完好。 大运河的开凿分几段完成? 公元605年,隋炀帝杨广在营建东都的同时,又下令开凿大运河。 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分四段进行。 公元605年,杨广征发江南、淮北100多万民工,在北方修通济渠,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的山阳。 同年,又征发淮南几十万劳动力,把山阳邗沟加以疏通扩大。 大约用了半年的时间,一条宽40步的运河邗沟修成了。 河的两岸修筑成御道,沿路榆柳夹道,又是陆路交通线。 接着,从通济渠向北延伸。 公元608年,征发河北民工100多万人开永济渠。 这条河主要利用沁水的河道,南接黄河,北通涿郡。 第(1/3)页